百川:广东火炮的“兴盛衰亡”,为何大炮遍地仍挡不住外敌入侵? - 评论 -

首页 > 评论 > 正文

百川:广东火炮的“兴盛衰亡”,为何大炮遍地仍挡不住外敌入侵?

2021-09-19 19:14:02
字号
放大
标准
分享

作者:叶德平工作室 百川

己亥岁末,随美食团到汕头一游,其中景点是于汕头巿著名古迹崎碌炮台,遗址经过多次战火洗礼和世代易转,今日当然已面目全非。但炮台正门仍放置了两门英国造的阿姆斯特朗炮(Armstrong gun)(注:两门炮并没有任何导赏说明,只能从炮身残存刻字判定火炮的来源。),其实香港也有很多防卫古炮,故事非常丰富。

广东火炮的“兴盛衰亡”,为何大炮遍地仍挡不住外敌入侵?

众所周知,中国人发明的火药配方,传往中亚、西亚、欧洲等地,经过军事器械、技术、战法等革命性变革后。一些经过改良的西域火器,也反向传播到中国。

据史料记载阿姆斯壮炮在中国首次发挥威力, 应该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沽口之战。清政府见识到阿姆斯壮炮的威力,于是就购买英国的阿姆斯壮炮并加以仿制。最初江南局仿制出产阿姆斯壮炮,之后随技术成熟开始加大口径,并主要生产大口径的阿姆斯壮炮。

广东火炮的“兴盛衰亡”,为何大炮遍地仍挡不住外敌入侵?

明清以降,我们的火炮只能仿造洋炮,香港的古炮大都是明清时期铸造的火炮,由于地利之便,这些火炮大部分都是产自广东佛山。佛山铸造行业兴旺发达,鸦片战争前后为海防前线生产大量巨炮,成为华南最大的军火制造基地。时至今日,在虎门炮台旧址、佛山祖庙公园、广州历史博物馆和新会崖门炮台,还可以看到佛山巨炮的身影。

佛山民间有个故事传说,鸦片战争前数月的一天,佛山来了一位朝廷大人物,还夜宿在祖庙庆真楼,此人正是钦差大臣林则徐。林则徐那次到佛山不是为了看粤剧、学功夫,而是给铁匠门店负责人分任务下命令。林则徐召集佛山各大铁匠家族门店负责人,连夜开会,督办制炮之事。

各家大铁匠都不计成本去生产大炮,务求在短期内造出大炮,各家作坊甚至掀起了比拼生产热潮。李家做了个6000斤的炮,霍家就要做8000斤炮,实力不够的话,就几家联手生产,佛山祖庙前面就有一门大炮是李陈霍三家合铸。

广东火炮的“兴盛衰亡”,为何大炮遍地仍挡不住外敌入侵?

“佛山大炮”的威力最终没能挽回鸦片战争的惨败。为什么看似威武的佛山巨炮却抵御不了绕半个地球过来的几千英军?说到底还是大炮的技术落后。因为清朝多年来技术都没有革新,生产的还是明末红衣大炮的“山寨产品”,体量虽然比英国炮大,但射程却远逊于英国海军的火炮,结果只得任人轰炸。究其因,明亡后,明朝的火器大多被满清接收。满清虽然接手了明代留下的大量火器和部分工匠,但他们没有继承多少明朝的火器技术。结果明代火炮设计、开花炮弹制法及先进火炮制造工艺等都已失传。原因除了大量工匠被杀,还有几乎所有明代研究火器技术的书籍在文字狱中都被焚毁。虽然后期清朝进行了大量仿制,盛极一时,但从整体上说,清朝对红夷大炮几乎没有再进行过更先进的技术革新,只是在炮身上加大重量。

道光年间曾任浙江巡抚的福建人梁章钜,在《炮说》中记载:“亲自检阅过临海阵地的大炮,新炮旧炮,大炮小炮,不下两百座。然而洋鬼子一到,一下子竟像变成了蜡造炮,又哑又软,硝烟过后,检点残骸,人人心寒。”红衣大炮伴随着满洲帝国,在历史舞台上共同上演了“同兴、同盛、同衰、同亡”的历史过程。

相关内容

网友观点

点击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