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川、谭嘉:因治安太差,20世纪香港竟普遍流行“围村”,村落防卫究竟如何? - 评论 -

首页 > 评论 > 正文

百川、谭嘉:因治安太差,20世纪香港竟普遍流行“围村”,村落防卫究竟如何?

2021-09-19 19:15:40
字号
放大
标准
分享

作者:叶德平工作室 百川 谭嘉

香港传统的乡村,大多数都以四方形布局为主,其特点是以围墙把全村包围。围村之建设,其实是反映了明清时香港的社会情况,早年香港的治安不靖,这种建围的形式是可以起到基本的防卫的作用。事实上香港的围村并非独家的设计,在南中国沿海省份包括福建、广东等地都有类似设计,例如福建的方形和圆形土楼更是独树一格,香港之围村,最初是依从广东客家传统,以正方为主,一姓人往往占一围村,聚族而居。

因治安太差,20世纪香港竟普遍流行“围村”,村落防卫究竟如何?

图 : 香港旅游发展网站

吉庆围

吉庆围是邓氏围村,据说吉庆围初期并没有建造围墙,清朝康熙初年,由于地处濒海,治安不靖,为防止寇盗侵扰,邓氏族人邓珠彦和邓直见集资加建围墙。吉庆围的青砖墙基则以大麻石为材料所建成。围墙面积约 275 呎 × 290 呎,高约18呎。围的四角筑有炮楼,四边胸墙上设有枪孔。整个围墙只有一个向西的小入口,入口处树立了一对铁门。铁门之外又加有一对连环铁闸。城墙之外有护城河。整座建筑物的设计呈对称的纵轴结构。从城墙的入口可直达祖庙,形成一道宽约10呎的南北主要通道,明显地将整座建筑物分为左右两半。左右两旁用作住宅,住宅间又以街道分隔,每旁有条宽六呎的横街。由是而组成了六行排屋,这些房屋都用广东青砖砌成,以厚约十二吋的两层通心墙作为承重墙。墙上建有“茶壶耳”(根据古例族人必须要有功名才建造)。

因治安太差,20世纪香港竟普遍流行“围村”,村落防卫究竟如何?

图:存放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铁门,原本是吉庆围所有

吉庆围以“铁门事件”

一八九八年,英国强迫清廷签订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,后于一八九九年四月接管新界。锦田居民反抗,以吉庆围为据点,与接管新界的英军展开战斗。英军屡攻不下,最后以大炮轰毁围墙,攻入围内,造成居民伤亡,现时逢吉乡“妙觉园”的“英雄祠”,就是安葬了当年被杀害的抗英居民。英军占领吉庆围后,拘捕反抗的居民,并把连环铁门拆除送给港督司徒拔,运回伦敦作战利品展览。

吉庆围居民对失去祖传铁门耿耿于怀,屡屡要求索还不果。及至一九二四年,族人邓伯裘再重提旧事,要求交还铁门,港英政府遂将事件转达英廷,辗转在苏格兰寻获铁门,运回香港。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六日,香港总督司徒拔亲临主礼,举行交还铁门仪式,并立碑志其事。现在,吉庆围初列为一级历史建筑,见证了当年新界乡民抗击英军的壮烈事迹。

相关内容

网友观点

点击排行